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篮球资讯 > 新闻 > 长沙之难 战国策_(长沙 战国)

长沙之难 战国策_(长沙 战国)

作者:24直播网

战国策序言的翻译

一、译文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刘向说:我所校勘的宫中的《战国策》一书,其中的剩余的书卷,错乱相杂。而且不同国家的共八篇,很少,不足。

臣刘向根据国家的不同,时代的不同给予区分,不替每个国家作序,去掉重复,得到三十三篇,本字有很多误脱为半个字的,把赵看成是肖,把齐看成了立,像这样的错字有很多。

宫中书的本名,有的称《国策》,有的称《国事》,有的称《短长》,有的称《事语》,有的称《长书》,有的称《修书》。

臣刘向认为,战国时期游士辅佐他的国家,为国家出谋划策,就称战国策,这样的事情开始于春秋之后,一直到楚汉相争的二百四十五年之间发生的事情,都已经定稿了,可以抄写了。

序言说:周王室自从文王、武王开始兴起,崇尚道德,重视礼仪,设立辟雍、泮宫、庠序施行教育,陈列礼乐弦歌以改变民间的风俗。排列人伦的等级次第,端正夫妇之道,天下没有人不明白于心。

人人能谈论孝悌的含义,推崇淳厚笃实的品行,因此仁义之道通行天下,终使刑罚几乎停止使用长达四十余年。远方的蛮夷仰慕周朝的道义,没有不臣服的,人们用雅颂这样的歌咏,思念圣王的恩德。往下到了康王、昭王之后,虽然恩德有所减弱,但纲纪还是清楚的。

到了春秋时期,已经有四五百年了,可是他们的遗留下来的事业和功绩,还没有完全泯灭。春秋五霸兴起,他们也还能尊崇、事奉王室。

五霸之后,当时的君主即使有失德的,辅佐君主的臣子们,如郑国的子产、晋国的叔向、齐国的晏婴,教导君主,协理政务,以求在中原地区立足,他们仍然能以道义相支持,以典雅的诗歌和圣人的言语相感召,利用诸侯通好朝觐的时机互相结交,相约会盟以求统一步调,缔结盟约誓言以互相救援。

天子的命令,还会被执行;会盟的国家,仍有所顾忌。小国能够有所依靠,百姓能够有所生息。因此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周王朝流传下来的教化,岂不是很伟大吗?

到了春秋之后,众多贤人能辅佐国政的都死去了,礼义也就衰落了。孔子虽然论《诗》《书》,定《礼》《乐》,王道的思想灿然分明,可是他只是一介平民,没有势力,能教育的只有七十二个贤人而已,他们都是天下的俊才。

当时的君主没有人尊崇他们,因此王道不现救命盛。因此可以说:“没有威严就没法建立规则,没有势力就没有推行。”

孔子逝世以后,田氏代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坏,上下的等级次序荡然无。到了秦孝公,抛开了礼让而推崇战争,放弃了仁义而任用谲诈,只是为了让国家变得强盛而已。那些篡夺窃国的人,列为侯王;善于使用狡诈欺骗手段的国家,兴起成为强国。

因此各国互相仿效,后来的国君师法他们,便开始互相吞并,大国兼并小国,战争连年不断,士卒的血流满原野,父子不能相亲,兄弟不能相安,夫妇遭到离散,还往往不能保命,道德在这时就泯然无存了。

到了晚期,情况就更加剧了,经过兼并,只留下七个万乘之国,五个千乘之国,互相匹敌争胜,都成了参战的国家。

各国都贪得无厌,没有廉耻,竞相进取,不知满足;每个国家的政治教化各不相同,都以自己的标准各行其是,上面没有了天下,下面没有了方伯;各国以武力相争,取胜的就是强者;战争没有休止的时候,奸诈欺骗的行为大行其道。到了这个时候,即使有道德这个武器,也不会被使用。

有的国家依赖谋略变得强盛;有的国家依靠险阻坚守;有的国家交换质子,结为连盟,以守住各自的国土。因此,孟子、荀卿等儒术之士,被世人抛弃,而游说权谋之徒,受世俗尊崇。于是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苏代、苏厉之流,创立了纵横、短长的学说,左右着国家的局势。

苏秦提倡合纵,张仪倡导连横;连横成功,则秦国称帝;合纵缔结,则楚国为王;他们到了哪个国家,就以哪个国家为重;离开哪个国家,就以哪个国家为轻。

然而在这个时候,秦国最强,诸侯国正好开始变得衰弱,苏秦用合纵的方式联合他们,六国成为一体,以抗强大的秦国。秦国人恐惧六国联盟,不敢向函谷关以东进兵,二十九年内,天下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可是秦国国势强盛,地形有利,善于权谋的人,都争取投奔秦国。

苏秦开始想推动连横,秦王没有采纳,因此向东推行合纵。到了苏秦死后,张仪倡导连横,诸侯听从了他,纷纷向西边奉事秦国。所以秦始皇凭借四面闭塞的国土,据有崤山、函谷关的天险,跨有关中、巴蜀富饶的土地,听从众人的谋划,继承六代先王的功业,以蚕食六国,兼并诸侯,统一了天下。

可秦毕竟是依仗狡诈的谋略,没有笃实可信的真诚,没有道德的教化,以凝聚天下的人心。任用刑罚,相信小计谋,并以此作为治理之道。于是,焚烧《诗》《书》,坑杀儒生,往上轻视尧、舜,向下藐视禹、汤、文王。

秦二世更是变本加厉,对下不施行恩惠,民间的情形不能上达;君臣互相猜疑,兄弟互相疏离;教化之道变得浅薄,统治的纲纪十分败坏;人民不知道义,却让他们不得安宁。统治天下十四年,终于全局崩溃,这就是狡诈虚伪的弊端。

他们的做法比起王道来,岂不是很遥远吗!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能使天下人有羞耻之心,教化因此就可以达成了。如果用狡诈虚伪的方法苟且迎合,取悦于人,从君主和公卿就是这么做,又怎么能给臣下做表率呢?秦朝的破灭,不也是应该的吗!

战国之时,君主的德行浅薄,替他们出谋画策者,不得不以形势为依托,根据时间的变化而谋画。因此他们的谋略,目的是扶助急难,维持即将灭亡的国家,一切都是权宜之计,虽然不能用于治国教化,却可以供战争时的救急之需。

他们都是才能出众之士,揣摩当时君主所能实行的,贡献自己出奇的策略、过人的智慧,以求转危为安,救亡为存,也是借得嘉许的,并且都有可以借鉴之处。

二、原文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中《战国策》书,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复重,得三十三篇。本字多误为半字,以「赵」为「肖」,以「齐」为「立」,如此字者多。

中书本号,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其事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皆定,以杀青,书可缮写。

叙曰:周室自文武始兴,崇道德,隆礼义,设辟雍泮宫痒序之教,陈礼乐弦歌移风之化。叙人伦、正夫妇,天下莫不晓然论孝悌之义,敦笃之行,故仁义之道满乎天下,卒致之刑错四十余年,远方慕义,莫不宾服,《雅》、《颂》歌咏,以思其德。

下及康、昭之后,虽有衰德,其纲纪尚明。及春秋时,己四五百载矣,然其余业遗烈,流而未灭。五伯之起,尊事周室。五伯之后,时君虽无德,人臣辅其君者,若郑之子产,晋之叔向,齐之晏婴,挟君辅政,以并立于中国,犹以义相支持,歌说以相感,聘觐以相交,期会以相一,盟誓以相救。

天子之命,犹有所行。会享之国,犹有所耻。小国得有所依,百姓得有所息。故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周之流化,岂不大哉!

及春秋之后,众贤辅国者既没,而礼义衰矣。孔子虽论《诗》、《书》,定礼乐,王道粲然分明,以匹夫无势,化之者七十二人而已,皆天下之俊也,时君莫尚之,是以王道遂用不兴。故曰:「非威不立,非势不行。」

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

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转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闵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

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当此之时,虽有道德,不得施谋;有设之强,负阻而恃固;连与交质,重约结誓,以守其国。

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是以苏秦、张仪、公孙衍、代、厉之属,生从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然当此之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苏秦结之,时六国为一,以傧背秦。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然秦国势便形利,权谋之士,咸先驰之。苏秦初欲横,秦弗用,故东合从。

及苏秦死后,张仪连横,诸侯听之,西向事秦。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固,据崤、函之阻,跨陇、蜀之饶,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蚕食六国,兼诸侯,并有天下,杖于谋诈之弊,终无信笃之诚,无道德之教,仁义之化,以缀天下之心。

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二世愈甚,恵不下施,情不上达;君臣而疑,骨肉相疏;化道浅薄,纲纪败坏;民不见义,而悬于不宁。抚天下十四岁,天下大溃,诈伪之弊也。其比王德,岂不远哉!

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夫使天下有所耻,故化而可致也。苟以诈伪偷活取容,自下为之,何以率下?秦之败也,不亦宜乎!

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三、出处

《战国策》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战国策序》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为其整理编辑的《战国策》所作的序言。

二、作品赏析

文中除扼要说明刘向校勘《战国策》的大致情况外,还以主要篇幅记叙自西周兴起至秦朝灭亡的历史变迁。总结秦王朝短期灭亡的历史教训,本来就是西汉许多散文家的注意中心,与汉初这类散文相对照,刘向的这篇散文以舒缓从容、简约平实见长。

三、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宣帝时曾任谏大夫、给事中。元帝时任散骑宗正给事中。他看到外戚许氏、史氏飞扬跋扈,宦官弘恭、石显弄权生事,非常忧虑,屡次上书劾奏外戚、宦官,结果多次下狱,被废十余年。成帝时复得进用,改名向。以故九卿召拜为中郎,使领护三辅都水,后任光禄大夫、中垒校尉。

期间,反对外戚王氏擅断国事,因此得罪外戚和权贵,未能升职。曾受诏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他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愿交接世俗,专心研究经术,勤奋写作。

所作《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散文著作今存《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和《列女传》等。奏疏名篇有《谏营昌陵疏》,校书叙录名篇有《战国策书录》。文章特点是典雅博奥,从容徐缓。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刘中垒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国策序

文言文中的战国策,齐策二

张仪事秦惠王

【提要】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在社会上闯荡的人要时刻提防突然发生的变幻。连张仪这样显赫的人时刻都有祸患,何况我辈呢?试看张仪是如何对付突发的祸患呢?

【原文】张仪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恶张仪,曰:“仪事先生不忠。”言未已,齐让又至。张仪闻之,谓武王曰:“仪有愚计,愿效之王。”王曰:“奈何?”曰:“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今齐王臣憎张仪,仪之所在,必具兵而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即举兵而伐之。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曰:“善。”乃具革车三十乘,纳之梁。齐果举兵伐之。梁王大恐。张仪曰:“王勿患,请令罢齐兵。”乃使其舍人冯喜之楚,藉使之齐。齐、楚之事已毕,因谓齐王:“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齐王曰:“寡人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何以托仪也?对曰:“是乃王之托仪也。仪之出秦,固与秦王约曰:‘为王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是王业也。’秦王以为然,与革车三十乘而纳仪于梁。而果伐之,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自临,而信仪于秦王也。此臣之所谓托仪也。”王曰:“善。”乃止。

【译文】张仪侍奉秦惠王,惠王死,武王即位。武王的左右近臣乘机毁谤张仪,指责他过去不忠于惠王。祸不单行,齐王这时又派使者前来谴责武王,说他不该重用张仪。张仪听说这些事后,跑来对武王说:“臣有一条计策,虽然并不高明,还望大王裁决。”武王问他:“有何计策?”张仪说:“为国家社稷利害考虑,其最上策莫如山东诸国发生变乱,大王乘势攻城掠地,扩充疆土。如今齐王对臣恨之入骨,无论臣走到哪里,他都会不顾一切发兵攻打。所以臣愿意捐弃不肖之身前往魏国,从而挑动齐王出兵攻魏。当齐、魏兵马在大梁城下打得不可开交之时,大王可乘机侵入韩国三川之地,使秦兵东出函谷畅通无阻,麾兵直逼两周地界,索取天子祭器,然后挟天子,按图籍,君临天下,这可是万世不移的帝王基业啊!”武王称善,于是派出30辆兵车,把张仪送到魏都大梁。齐王果然发兵攻魏。魏王震恐。这时张仪站出来说:“大王不要忧心,臣可令齐国退兵。”于是张仪授计舍人冯喜,把他派往楚国。冯喜借用楚国使者的名义前往齐国。冯喜到齐,处理完齐、楚之间的事务后借机对齐王说:“素来闻说大王恨张仪入骨,可是令臣奇怪的是,大王为何在秦王面前如此抬举张仪呢?”齐王奇怪的问道:“寡人非常憎恨张仪,张仪在哪里,寡人必定攻打哪里,令其无处藏身,先生何故说寡人抬举张仪?”冯喜说:“这正是大王抬举张仪之处。张仪离开秦国之时,曾与武王密谋计议。张仪说:‘为大王计,莫如东方战乱大起,秦国便可乘机扩张土地。齐王对臣十分痛恨,无论臣在何处安身,不管山高水远,不管多高的代价,必然引兵来伐。臣愿以身为饵,到魏为臣,使齐王攻魏。当两国兵连祸结之时,大王可乘势攻韩,取三川,出函谷,直逼两周,收取天子祭器,而后挟天子,按图籍,以图王业。’秦王觉得很是不错,就依计而行,用30辆兵车,送张仪到魏。大王果然中了张仪的诡计,为一个张仪而引兵伐魏,此举对内使民众疲弊,对外交恶盟国、广树仇敌于邻邦,使自己陷于不利境地,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张仪更得到秦王的宠信。这就是臣所说的‘抬举张仪。’”齐王醒悟,赶忙停止进攻魏国。

秦攻赵长平【提要】“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聪明的人会识破他人的圈套,愚蠢的人掉进他人的圈套还不自知。出谋划策时,掌握对方的计谋始终是第一位的。

【原文】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周子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译文】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楚两国起兵救赵。秦王盘算道:“如今齐、楚前来救赵,如果他们团结一致,寡人退兵未迟;假如他们一盘散沙,则乘势攻之。”这时,赵军粮食告急,派人向齐国借粮,可是齐王不理睬。谋臣周子对齐王说:“大王不如把粮米暂借赵国,让他击退秦兵,如果不加理睬,秦兵就会无所忌惮,不会退去。这样,就正中了秦国的计策,而齐、燕就失策了。而且赵对于燕、齐两国来说,正是御秦的天然屏障。这正象牙齿跟嘴唇的关系,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今日赵国罹难,明日灭亡之祸就会降临到齐、楚身上。因此救援赵国就好比捧着漏瓮、浇灭烧焦的锅一样,实在是十万火急。再说救赵是一种高尚的国际义举,击退秦国,也可以张扬名声,不去显示正义张扬威名,却一味地吝啬粮食,这确实是战略决策的错误啊。”

战国策·楚策四长沙之难

在战国时期的一次关键事件中,楚国的太子横被作为人质羁留在齐国。当楚王去世后,齐国的薛公,即孟尝君,护送太子横返回,并联合了韩、魏两国的军队,对楚国的东地发起了攻势,这使得太子横感到惊恐不已。

此时,昭盖提出了一计策,他建议太子横派遣屈署以东地与齐国达成和平协议,以此来牵制和诱使秦国。昭盖认为,如果秦国担心齐国的势力扩张,特别是在东地取得优势,那么它会害怕自己的国际地位受到威胁,从而可能会出兵援助楚国以维护其在诸侯间的影响力。

太子横听取了这个建议,果断地命令屈署假称楚国愿意割让东地以换取齐国的和解。秦王得知这个消息后,深感忧虑,他通过华阳君芈戎向楚国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如果楚国不将东地交给齐国,秦国将立刻采取行动支援楚国对抗齐军的进攻。

这场名为“长沙之难”的事件,展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外交策略和军事动态,以及外交手段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昭盖的智谋和秦王的反应,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各国为了利益而进行的博弈与合作。

扩展资料

卷十七楚策四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