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为何不进步
纹身被遮挡
中国杯比赛中,除了中国队的两场惨败,关于禁止国足球员纹身的消息也纷纷扬扬,而参加本次比赛的国足将士们也对自己的纹身进行了遮盖,让关于球员纹身的争论被搬上台面。
对足协这条禁令表示支持的大有人在,理由也不外乎是为了球员身体更健康,或者净化足球风气,正确引导青少年对于足球认识等。
这样的陈词滥调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国际足坛纹身的大牌球星大有人在,梅西、伊布、贝克汉姆等人的纹身众所周知。
如果担心球员受伤,是不是也要禁止球员在比赛中禁止铲球,禁止身体对抗啊,因为这些的行为更容易造成球员受伤!?
而所谓的避免青少年盲目模仿更是无稽之谈,社会上纹身的人多了去了,纹身又不是足球运动员专利,青少年想学纹身,有的地方是去学习,古惑仔电影的影响力远大于足球。
更何况,虽然纹身对于青少年不好,但是也没有必要因此来禁止球员纹身。就好像大家都知道青少年吸烟不好,是不是还要禁止所有成年人吸烟,以此来避免青少年效仿呢!
要想真的净化环境,避免青少年效仿,最好的办法还是要对青少年进行正确引导,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
球员纹身
当然还有人提出,国足球踢那么臭,带着明显又刺眼的纹身在球场上跑来跑去,真让人感觉更差。
这样的观点更扯了,球踢得差,球迷恨屋及乌,球员无论做什么你都会感到厌恶。
如果这样,有人还感觉球员应该全部理发成小平头,这样看起来才精神,留着长头发甩来甩去也让人讨厌,尤其是在输球的时候。
平心而论,纹身只是球员个人行为,没有必要上升到足协发布禁令的高度,如果足协一再通过禁令干涉球员个人行为,只会让中国足球日渐低沉。
今天看球员纹身不顺眼,就发禁令把纹身禁止了,明天看球员开豪车不顺眼,是不是也要发布禁令要求球员全部开10万以下的车。
球踢那么差,开那么好的车晃来晃去,招人嫌!
然后再禁止球员住大房子,禁止球员高工资,每个人每月三千块钱足协看着才舒服呢!球踢得差,要那么好的钱干嘛,让人看着不舒服!!
但是事情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梅西纹身
球员的一些行为固然应该受到足协约束,但是足协也应该有最起码的分辨力,知道什么属于足球行为,什么属于个人行为!一旦看不清这个界限,足协的举止遭人非议也就难免了。
中国足球这么多年为什么不进反退,不是因为球员纹身这些事情,而是因为足协总是管的太多太宽,丝毫没有认清自我定位。
从U23政策到调解费,再到现在的禁止球员纹身,看似目的都是为了中国足球好,但实际效果却是在千方百计阻碍中国足球的健康发展。
既然足球已经职业化,足协已经和体育总局脱离关系,那就让中国足球在市场调节中自我走上正确轨道吧,什么时候足协管住嘴和手,才是中国足球的大幸。
为什么中国足球发展不起来
制约中国足球发展的主要原因如下:
1、钱:
现在国足运动员的工资非常的高,从他们的车你就能看出来他们能挣多少钱。当中超联赛如火如荼的进行时,当他们大吃大喝时,女足的玫瑰们却经常为一卷绷带一瓶好得快而发愁,大部分企业都选择为男足赞助,有了钱,他们就不求进步了,反而是越来越差,越来越伤国人心.
2、权:
国家队的队员并不能代表中国男足一线水平,他们当中有一部分是通过关系,通过向某些高管送礼,而得来的在国足的位置,让一群没有实力的球员去踢比赛,你想他们能出好成绩吗?
中国足球弱势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足球联赛的公信力为什么每况愈下呢?从表象上看,是中国足球的战绩不佳所导致,但从实质看:伪职业化才是中国足球联赛的最大毒瘤。职业足球联赛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经济产业。放眼全球,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外国联赛当数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本国GDP的10%都与足球产业有关。职业足球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看是否按市场规律扎扎实实推进职业联赛。但客观的讲:我们的市场化程度还很低。一、联赛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带有很强的计划行政色彩。“以联赛为本”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现阶段,足协作为联赛的组织管理者,与各俱乐部之间尚未形成“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管理制度,决策的规范性、科学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均比较欠缺。足协在中超赛制、利益分配等重大问题上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俱乐部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前不久关于中超南北分区的闹剧,不管是否由足协提出,但涉及到中超赛制等重大问题,俱乐部应该有发言的权利。但事先显然俱乐部对此一无所知。关于升降级的问题又在多大程度上曾经采纳过俱乐部的意见呢?至于利益分配:无非是广告经营、电视转播、门票等三方面。但由于观众重视程度不高,对俱乐部而言:门票收入其实连场地租金都不够。广告经营、电视转播这两大块经营权又牢牢的由足协把握。俱乐部的经营自主权非常有限。但这些现象说到底是与职业足球发展背道而弛的。频频的联赛为国家队、国奥队让步的措施目光是短浅的,无异于杀鸡取卵、涸泽而渔。事实证明:鱼儿确实快跑光了。中国足球这几年的成绩的确可以用没有最差、只有更差来形容了。“以联赛为本”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改变中国足球联赛运转机制弊端的措施在我看来一是成立职业联盟。足协关于职业联赛的总结报告不仅要面向总局,更要面向职业联盟。有关联赛赛制、利益分配等重大决策必须经职业联盟同意。说到底足协与职业联盟的关系就应该是总经理与董事会的关系。足协可以有相当大的联赛管理权利,但必须首要考虑足球投资者的利益。在各俱乐部的利益分配上:可按照各俱乐部的比赛成绩、体育道德与公平竞争、球市与市场开发、为国字号输送人才比例等多方面进行权衡。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利益分配政策,第二在现阶段行业自身杜绝联赛腐败的法律基础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司法必须介入。建立健全公正、透明的监督机制。对联赛中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加大打击力度。二、俱乐部市场经营开发能力普遍不强,缺乏自身的造血功能。俱乐部经营理念、经营人才、经验都比较匮乏,资源配置不够合理,俱乐部亏多赢少,这与本身的经营自主权非常有限有一定的关系。但关键是缺乏市场经营与开发中的创新意识,习惯于照搬足球先进国家的经验与模式,没有注重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浓郁的地方特色的有机结合。俱乐部观念落后,对市场规律对俱乐部发展的指导作用重视不够,甚至关键时候依靠的不是市场行为而是政府行为。没能将弘扬球迷文化与开展市场经营有机结合起来。球迷既是足球文化的主体,也是足球经济产业中重要的消费群体,因此,球迷的消费就是俱乐部非常重要的收入增长点。俱乐部对球迷的消费行为没有进行必要的组织、引导和规范。球迷多元化的消费潜力没有完全挖掘出来。同时,青少年培养体制还很不完善。除山东鲁能外,多数俱乐部对后备梯队培养不够重视。许多俱乐部二、三线队员在联赛中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为了追求比赛成绩,宁可花大钱让过气的欧美二、三流的外援上场,也不敢让有朝气的年轻队员上场一博。俱乐部后备梯队的日常管理训练不够规范、教练员自身素质偏低,多由退役的运动员构成,缺乏先进的足球理念。这种目光短浅的做法本身就是对职业足球发展规律的无视。尽管我们所谓的职业联赛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但俱乐部的市场经营开发对足球投资者而言恐怕还是全新的课题。前几年职业联赛的火暴实际就是烧钱的结果。现在之所以冷清了许多,尽管与中国足球每况愈下的战绩有很大的关系,但从实质看,关键还是足球投资人回报过低、入不敷出。现阶段,投资者想到的最多的恐怕还是依靠成绩来提高本企业产品的知名度。但冠军只有一个,如果不是本地域球队的话,除了冠军,我们还记得谁呢?对于企业来讲,投资足球如果不考虑回报的话,这样的广告策略代价太大了,也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如果大多数俱乐部不能在市场开发方面取得成效、无法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的话,即使中国足球成绩有一定提高,那么中国足球的职业化改革注定是失败的。三、没有一个良好、公平的竞争竞赛环境。回顾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十几年的短暂历史,假球、黑哨、赌球等一些非正常的现象严重侵蚀了职业联赛的肌体。缺乏一个良好的、公平的竞争竞赛环境也导致一部分足球投资者退出联赛。其间发生的林林总总不必一一道来球迷也都清楚。在前文呼吁司法介入在很大程度上也源于此。但就其行业内部而言一要杜绝派系,二建议垄断性的国有企业退出足球联赛。至于派系,04年因国安罢赛而引发的七家俱乐部所谓革命就是派系的现形。实德前几年横行江湖,派系功不可没。现在看明目张胆的派系好象没有了,但实质性的派系有没有?怎样从制度上根本上杜绝派系现象?依然任重道远。关于国有企业是否应该投资足球联赛?从本质上讲我不赞成也不反对。但对于垄断性的国企投资足球联赛,我认为不妥当。首先,这样的企业效益处于绝对的优势、财大气粗。相比其他俱乐部而言几乎不用考虑太多的成本,其他俱乐部花钱是自己出腰包,而垄断性的国企投入花的是纳税人的钱,一掷千金。这样与其他俱乐部就形成了一个不公平的投入对比。一个球星的年薪几百万,几乎可以顶得上一般球队全体队员的收入。不仅将足协的限薪令当为儿戏,就中国足球水平而言,也大大违背了基本的价值规律。其次,国有企业对足球俱乐部的管理是高薪低效的。外行领导内行在国内还可以勉强支撑,但在洲际大赛中则相形见拙。同时,过高的薪水也往往让球员处于养尊处优的环境,要求不严格、训练不刻苦、比赛没拼劲等弊端显露无遗。关键时刻顶不住压力,习惯性的崩溃不是人太傻,而是钱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