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足球总是上不去
原因有三:一曰身体不适合,二曰文化不适应,三曰体制不健全。
先说身体因素。足球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运动,需要强壮的身体素质,与西方人相比较,东方人的生理特点是弱小而不强壮,整体上显然不太适合足球运动。尽管可以勉力而为,但毕竟在身体素质上落了下风,身体对抗中占不到便宜,尤其是下半场常常体力难支,被动挨打,场面难堪。从这个角度看,整个亚洲足球水平较低,都与此有关。
再说文化因素。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是以和为贵,强调的是和谐、和气、防御,而不是对抗、竞争、进攻,由这种文化特性造就的国民性格和民族心理,显然不太适应对抗性过于激烈的运动项目。即便是身高体壮的中国人,形体与西人不相上下,但内在的对抗性往往不及对方。我们的足球队,遇到大赛、遇到关键场次,常常心理紧张得不行,不要说超水平发挥,甚至连平常的训练水平都发挥不出,这显然和畏惧对抗的心理有关。在对抗性和心理素质方面,我们的球队非但不如欧洲、非洲球队,甚至不如日本、韩国球队――因为日本有强悍的武士道精神,韩国有顽强的“能行精神”――这也是我们的身体条件和日韩相仿甚至有过之,而成绩却等而下之的一个原因。不过,由于身体因素的制约,笔者认为日韩足球也只能在现有水平徘徊,而不可能实现大的飞跃。
三说体制因素。既然我们在身体条件和文化心理上有欠缺,那就需要比人家更棒的体制来加以弥补,但遗憾的是,我们的联赛体制也乏善可陈。尽管超级、甲级的名称有了,联赛的形式和格局也有了,但这个体制的廉洁性与规范性比欧洲联赛差很多,比之日韩也有所不如,打假球、吹假哨的事件时有发生。这是我们的足球成绩既不如欧洲、也不如日韩的又一个原因。
U23国足出局究竟是什么原因
U23国足虎头蛇尾,亚洲杯首轮3-0大胜阿曼,赢得了外界的一片赞誉之声,但是之后的两场比赛却遭遇两连败,遗憾的小组出局,没能晋级下一阶段的淘汰赛。不过,和以前中国足球在经历了失败之后往往会遭遇到外界的口诛笔伐不同,这次U23国足虽然没有从小组突围,但是这3场比赛的表现还是得到了外界的一致肯定。尤其是末战与卡塔尔的比赛,在开局即取得领先的情况下被对手逆转,国内的舆论普遍认为是裁判葬送了U23国足的胜利,并且将矛头对准了这场比赛的主裁判,对球员这场比赛中的表现却只字不提。
当然,不能否认这场比赛的裁判在判罚尺度上确实没有做到统一,频繁的向中国队的球员出示黄牌,导致这些身背黄牌的球员在剩余的时间里畏首畏尾。尽管严格的判罚会起到警示的作用,会令比赛更加流畅和干净,但是同样的动作出现在卡塔尔球员的身上,主裁却只是警告了事,甚至有些干脆没有任何表示。尺度的不一,导致中国队的球员在心态上受到了影响,并且有了后面的两粒失球,并最终输掉了比赛。
不考虑技战术层面的发挥,这场比赛的转折点出现在何超被红牌罚下这个时间节点。于是,不少球迷认为何超的两张黄牌均属于可判可不判之间,裁判连续向其出示两张黄牌,明显量刑过重,并且在上半场就罚下一人,令场面失去了平衡。作为一名国际级裁判,这样的判罚明显影响到了比赛的公平性。
实事求是的讲,仅以何超得到黄牌的这两次犯规动作来看,不给黄牌也说的过去,给黄牌也无可厚非,但是在上半场就向其出示第2张黄牌就将其罚下,确实值得商榷,因为比赛的平衡会就此打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何超在得到第一张黄牌之前,已经出现了两次比较明显的犯规,而第1张黄牌和第2张黄牌之间,也有明显的犯规动作。作为一名防守型后腰,采取一些必要的犯规动作很有必要,但是在吃到1张黄牌之后,动作却没有任何的收敛,而且裁判在刚一开场就表明了对中国球员非常严厉的判罚标准,何超阅读比赛的能力只能说还有待提高。
因此,看似何超的两次犯规,被出示黄牌都稍显冤枉,但是,裁判针对的并不只是这两次犯规,而是对他此前犯规动作的一个叠加,在多次警告之后,他仍然做出一些容易招致黄牌的动作,作为球队的场上队长,何超不但没有及时的提醒队友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自己却撞在了枪口上,这也许就是成长的道路上必须付出的一些代价吧。
所以,虽然裁判的判罚尺度确实不太统一,但是何超的两张黄牌,结合他另外的几次犯规动作来看,裁判将其罚下也算是他咎由自取。因此,在输球之后先别急着找客观借口,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裁判的身上,U23国足的这批球员,阅读比赛能力不足的问题不能就此掩盖。尽管还是能够非常明显的感觉到这批球员相比较于过往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只有正视自己的不足,才能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否则一味的埋怨裁判,以后还会吃同样的亏。希望何超等球员能够从这场比赛中吸取教训,在比赛中更加聪明一些,毕竟23岁已经不算是年轻球员了。
输球了要多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找借口。
国足为什么这么差劲啊
国足差劲的原因如下
1、发展起步较晚:
相对于一些传统足球强国,中国在足球发展上起步较晚。中国足球的现代化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并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足球的基础和发展历史相对较短。
2、足球文化和体制问题: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重点往往放在群众性体育项目,如乒乓球、篮球和羽毛球等上。足球在中国的文化地位和关注度相对较低。此外,中国足球的体制和管理机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俱乐部经营不规范、基层足球发展不完善等。
3、青训体系不健全:
青少年足球培训和发展体系对于培养优秀的球员至关重要。中国的足球青训体系相对不够完善,包括基层教练水平不高、训练设施不足、训练方法滞后等问题。这导致了青少年球员技术水平和足球智商的培养不充分。
4、外援依赖过多:
中国足球联赛长期以来对于外籍球员的依赖较高,这对于培养本土球员的机会和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过度依赖外援导致本土球员在比赛中的机会有限,也减缓了本土球员的成长和进步。
5、管理体制改革和足球产业发展:
中国足球管理体制和足球产业的改革与发展仍在进行当中。近年来,中国政府、足球协会和俱乐部纷纷推出一系列措施和政策来改革和发展中国足球,包括加强基层建设、提高职业化水平、引进国际经验等。然而,这些改革需要时间和持续努力才能产生显著的效果。
中国国家足球队介绍:
始创于1924年,女子足球队于1984年成立。在1931年加入国际足球联合会(FIFA),1958年退出,并在1979年重新加入。从1976年起,中国男子足球队连续9次参加AFC亚洲杯足球赛,并于1984年和2004年两度打进决赛,男子足球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FIFA世界杯上的亮相是2002年韩日世界杯。
中国女子足球队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亚军,1999年FIFA女足世界杯上获得亚军。2022年8月25日,国际足联公布了最新一期FIFA国家队排名,世界排名第78名,亚洲排名第11名。
央视为什么不转播国足比赛
央视不转播国足比赛主要是因为高昂的版权费用、商业利益考量以及国足赛事的观众关注度下降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
首先,体育赛事的转播权费用日益攀升,尤其是像国足这样的国际赛事,版权费用往往高得令人咂舌。央视作为国内最大的媒体平台之一,虽然财力雄厚,但在考虑转播权购买时也必须进行严格的成本效益分析。如果央视认为购买国足比赛的转播权无法获得相应的投资回报,特别是在广告收入等商业利益无法覆盖成本的情况下,选择不转播就成了一种理性的商业决策。
其次,国足近年来的表现不佳,导致观众对国足比赛的热情和关注度有所下降。央视在考虑是否转播国足比赛时,也会充分考虑到观众的需求和市场反应。如果观众对国足比赛的兴趣不高,那么转播这样一场比赛对于央视来说可能意义不大,甚至可能带来负面的舆论影响。因此,央视在选择转播赛事时,会更倾向于那些观众关注度高、市场反响热烈的赛事。
最后,央视的转播决策还受到其整体战略布局和内容规划的影响。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央视需要兼顾传统电视平台和新媒体平台的用户需求,这就要求其在转播赛事时做出更加精细化的选择。央视可能会根据赛事的重要性、影响力以及自身资源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权衡,从而决定是否转播国足比赛。这种决策过程充分体现了央视作为主流媒体平台的灵活性和战略眼光。
综上所述,央视不转播国足比赛并非出于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版权费用高昂、观众关注度下降以及自身战略布局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央视做出了这一符合其商业利益和战略规划的决策。